什么样的越野赛才是我们所需要的?
越野赛正迎来爆发式增长,越来越多新人的加入为这项运动注入活力。但赛后社交媒体上,吐槽往往成为热点,组委会的不足被放大。作为参加过近百场越野赛的选手,我结合自身经历,对“我们需要怎样的越野赛”有一些思考。
我从徒步入门,再接触越野跑和马拉松。重装徒步教会我的“自力更生”和“环保”,成为贯穿我户外生涯的原则。大学初次徒步时,老驴的第一堂课就是环保——“除了脚印什么都别留下”;而户外同行中,多数时候仍需靠自己解决问题,这些启蒙深刻影响着我。
安全问题
越野赛的安全是核心,“平安回家”是终极目标,体现在急救配置、路线规划、应急处理等方面。
路线规划需避开危险路段,涉水、陡坡等区域要做好防护,如设置提示牌、拉绳或安排人员值守。当选手遇险无法移动时,组委会需有快速救援方案,尤其针对车辆难达、无信号的路段,需考虑GPS设备配备等。面对极端天气或地质灾害,赛事熔断机制和备用路线必不可少。
急救人员的配置需因地制宜,高海拔、无人区与城市周边赛事的安保思路不同,关键节点的专业人员更重要。曾有赛事中,急救人员藏于视野盲区,险些被选手踩到,这反映出专业性的缺失。
选手自身是安全第一责任人。赛前需掌握野外急救、GPS使用等技能,能评估自身状况并决定是否退赛,确保退赛时能移动至安全区域。强制装备是保命工具,即便觉得不合理,若组委会未调整,也应遵守,这是公平的体现。
信息通知
赛事群虽能方便选手交流,但关键信息传递低效,重复提问、后进群者遗漏信息等问题突出。重要信息如赛事熔断、路线调整等,需通过短信或电话通知,公众号和群聊仅作辅助。
多数赛事公众号中,关键信息(起跑点、领物信息、轨迹、强制装备等)被宣传内容淹没,查询困难。而宁海越野、小太阳赛事在此方面表现出色,信息简洁易查,宁海甚至不建群聊,仅通过短信和推文高效传达信息。
赛事物资
赛事物资并非越多越好。频繁参赛的选手家中往往堆积大量参赛服、完赛服等,多数实用性有限,仅设计有特色的物件会被收藏。一些赞助商提供的小样(如一次性雨衣、零食)常被闲置,却形成“物资越多越优秀”的攀比风气。
云丘山组委会和港百的做法值得借鉴:选手可自选物资,减少的部分可兑换积分或捐赠,既避免浪费,又体现人性化。
补给点供给
部分博主将补给站比作“自助餐”,但运动中选手胃口下降,油腻食物难以下咽,白粥、饭团等易消化的基础补给更实用。补给站能提供水、电解质饮料、天然食物等基础保障已算合格,其他则是加分项。
山野环境限制了补给条件,无明火、无电力、车辆难达的区域,只能提供简易补给。选手不应苛求食物温度、特定饮品等,组委会首要保证食品安全、充足和运输时效即可,毕竟众口难调。
医疗点的药品配备也需理性看待。选手应自备常用药(抗过敏药、止泻药等),而对于止痛喷雾等,有组委会认为,疼痛是身体发出的信号,选手应评估是否继续,而非依赖药物硬撑。
关于环保
“付了报名费就可随手丢垃圾”是错误观念。即使是可降解垃圾,在高海拔等区域降解缓慢,还会干扰生态;能量胶 wrapper、饮料瓶等更不应随意丢弃,越野赛道的垃圾需人力清理,且易被风吹至悬崖、树丛中,清理难度极大。
越来越多组委会通过赛前宣传、起跑仪式倡导环保,如不提供一次性纸杯、禁止带出一次性水壶等,部分还在赛道放置垃圾袋,这些举措值得肯定。
赛事退费
赛事取消时,退费需理性看待。若因组委会单方面原因,全额补偿合理;但遭遇不可抗力时,不应要求组委会承担全部损失。
组委会的成本不仅包括物料,还涉及前期运营、赛道勘探、审批、志愿者培训等“沉默成本”。若一味要求全额退费,可能导致组委会亏损、赛事停办。良性市场需要组委会盈利,选手适当承担损失,才能让更多赛事持续发展。
后话
报名越野赛,我们购买的不仅是“参赛礼包”,更是社群社交、环保理念传播等多维度的体验。“西湖跑山赛”虽无补给、不申请ITRA积分,仍因其独特价值值得参与。
亲身体验才能全面了解一场赛事,不同赛事的自然风光、历史人文、奖牌设计等,都是吸引力所在。我喜欢柴古的服务、小太阳的大众关怀、宁海的风格、西湖跑山赛的社群氛围,但也期待更多新兴赛事带来新鲜感。
又及
本文仅为个人对一类事件的见解,非针对特定人。不料被断章取义传播,造成负面影响,在此奉劝相关人端正心态。
每个人都有权利评价越野赛,既要容得下批评,也要发现美好。国内越野赛发展仅十几年,组委会需要成长,选手也应在非原则问题上多些包容。
回归山野,每个人都能平等享受自然,忘掉身份与配速。正如Gregory所说:“一场比赛,即便我们速度没有Kilian快,但Kilian跑过的路,看过的景,我们同样可以体验。”
以上仅为个人观点,欢迎友善交流。
相关阅读: